
60年养母病逝,苏静掏出60元办丧礼:拒收花圈,丧事一切从简_张怀德_将军_工作
发布日期:2025-05-23 13:39 点击次数:173
名将无“名”:清廉朴素的将军风范
“生活简朴,不搞特殊化,要做工作中的急先锋,荣誉前的大逃兵。”
苏静将军是这样说的,更是身体力行这样做的。
新中国成立后,苏静虽身居高位,但他们一家却一直住在北京西四的一个老旧的四合院里。刚搬来这里的时候,不少窗户还是用纸糊的。到了冬天天冷的时候,全家人就挤到一起住。当时,
有同志在看到苏静一家的居住环境后,多次提出要给他重新安排一间房子,但遭到了苏静的反对。见他态度坚决,搬家最终不了了之。
1952年,苏静担任军务部部长。在这个特殊岗位上,
他始终廉洁奉公,严格要求自己,严格约束亲属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。
当时,为了方便领导干部工作,国家专门从苏联进口了一批“吉姆”车,由军务部负责分配。分配完毕后,苏静对工作人员说:“给我随便安排一辆就行了。”
后来,
苏静乘坐的车是一辆从香港买的二手车,车身有深绿浅绿两种颜色。时速一超过80公里,水箱就“开锅”,但即使是这样,他也没有换车。
展开剩余75%工作人员曾跟苏静建议道:“是不是给您再换一辆?”
苏静笑了笑,回答道:“不用,我看这辆车就很好,开完会出来我一眼就能找到。”
苏静的司机是张怀德。一直以来,他都是听到首长关门的声音后便径直开出去。一次,苏静去开会,准备上车时,突然想起来有文件落下了,他随手关掉车门,转身回去就找文件。
而张怀德听到关门声后,误以为首长已经上了车,径直便朝着会场驶去。
到了会场后,张怀德转头一看,才发现车上根本没有苏静的身影。
他急忙往回开,开到半路时,他看到首长正拿着文件疾步向会场方向走着。
张怀德心里打起鼓来,他以为自己这次肯定少不了挨顿骂了。但没想到,苏静上车后一句话也没说,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。
这让张怀德心里既感激又愧疚,此后,张怀德总要确保苏静坐上车,才会启动发动机开往目的地。
1960年3月6日,苏静的养母病情加重,生命垂危。苏静急忙往家赶,终于见到了她最后一面。第二天,养母便去世了。
看到苏静回家,
不少乡亲们认为,如今他已经将军,身居高位,这次的丧事一定会办得很隆重。
就在这时,
苏静从身上掏出了60元,交给了妹妹苏金花
,叮嘱她:“拿这钱置办点东西,料理好养母的身后事。”
妹妹十分诧异,她问道:“哥,这点钱怎么够办丧事呢?”
苏静看了妹妹一眼,严肃地说道:“这怎么不够?丧事一切从简。”
苏静将军时隔多年回家,当地的群众、干部们听说后都想利用这次机会见见他。不料,
苏静却办了最简单的仪式,连一个花圈都不收,就这样办完了丧事。
上世纪60年代,不少曾复员在家的女同志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,不仅享受相应的待遇,有的还升了级别。苏静将军的夫人冯澎芬也是一位老同志了,见昔日的伙伴都有了新的工作,她也向丈夫提到:“我也想要继续工作。”
苏静想了想,觉得不合适,劝道:“我就是管办这事的领导,这样做有利用职权的嫌疑,我们要知足,就不要向党伸手了。”
就这样,冯澎芬便放弃了这一想法,开始了继续料理家庭生活的日子。
结语
苏静将军是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,是辽沈战役中的智多星,更在北平和谈《和平解放北平纪要》上作为代表签字,有如此辉煌经历、从刀锋血雨的危险中侥幸活了下来的百战将军却名将无名,谦虚低调,始终默默无闻!
苏静的原警卫员苌永欣在向别人提起苏静将军时,都不无遗憾地发现知道他的人寥寥无几;更心痛的是,每当家乡人提起苏静时,都无一例外地会被问道:“他是谁?他是什么人?干什么的?”
“把工作出色完成好,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崇高荣誉,得不得奖章、上不上史册、有没有掌声并不重要。”
这样的低调无私和淡泊名利,最终成就了名将无“名”的苏静将军。
发布于:天津市